栏目分类
产品展示
你的位置:大小单双平台的代理团队 > 产品展示 > 长津湖战罢,第9兵团总结说犯了俩错误,其实他们还犯了一个错误1950年11月27日晚上,第9兵团在东线发动全线反击,经过一夜激战,在柳潭里的美军被我志愿军包围,在我志愿连续打击下,陆战1师下令美军撒退。12月1日8时,柳潭里的美军开始撒退。在志愿军顽强阻击下,22公里路程,美军用时77个小时,伤亡1500余人。
大家都知道,在我军战史上,凡被围之敌,被歼者多,逃脱者少,那么柳潭里的美军为何能逃出志愿军的包围圈呢?
进攻中的志愿军战士
战后,在第9兵团递交的总结报告上说,自己犯了两个错误,一是情报失误,二是战法老旧,其实他们还犯了一个错误。
平均用兵,攻击乏力
当时,第9兵团共有3个军,由于种种原因,26军没有到达战场,第9兵团投入的兵力只有两个军,共8个师。战前兵团部署为:二十军89师267团在柳潭里西北,二十七军79师在柳潭里北,二十军59师在死鹰岭一带,二十军60师占领富盛里、小民泰里一线,切断了位于下碣隅里的美陆战一师南逃的退路;二十军军58师已进至上坪里地区,三面包围了下碣隅里,二十七军81师(欠242团)占领了赴战湘西侧,准备阻击美7师西援部队,第二十七军的80师(配属81师242团)包围美7师第31团战斗群于新兴里一带,89师265团和266团在社仓里与美3师65团、韩3师26团对峙,防止其增援美陆战1师。二十七军94师是预备队。
展开剩余80%在东线反击前,毛泽东曾经给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和副司令陶勇发电报,要求第9兵团集中5至6倍的兵力,先歼灭敌人一到两个团,然后视情况扩大战果,从实际情况看,第9兵团显然没有按要求执行。
从兵力部署来看,第九兵团没有在任何一个方向上,投入的兵力超过两个师,在重点区域柳潭里虽说投入两个师,可59师的主要任务是掐断柳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,而真正用于进攻的只有79师另加267团,共四个团,这种部署显然是有问题的,可以说是敌人能够逃脱的根源所在。
志愿军战士突入敌阵地
攻击开始后59师进展顺利,经过一夜战斗,59师完全控制了以死鹰岭为中心的西兴里公路两侧的高地,截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。
79师的攻击不是很顺利,当晚的战斗从一开始就相当激烈,中美双方都投入了不少的兵力,反复争夺柳潭里外围的几处高地,经过一夜激战,79师夺取了1403高地和1240高地,控制了1384高地和1282高地部分地区,从北面对柳潭里之敌形成压力。但79师付出了巨大代价,五个营伤亡殆尽,失去战斗力。
通过战斗,九兵团查明了被围的美军不是两个团而是四个团,近三万人。而志愿军仅投入了两个师,已经没有能力歼灭被包围的敌人,双方形成对峙。
许多人可能不同意此观点,请大家设想一下,如果第9兵团排兵布阵时,按照西线的做法,用一到两个师卡住德洞山口,用一个师阻击下碣隅里可能支援的敌人,集中4个师消灭柳潭里的敌人,结果将会是另一翻情景,如此看来,平均用兵的错误是很难说得脱的
面对这种情况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兵,但是兵在何方?
唯一闲着是94师,但那是预备队,是在生死关头才能动用的,这仗才开打,还没到危机时刻,不能动用,唯一的指望就是80师,但是80师那也出了问题。
情报出错,贻误战机
战前兵团得到的情报是,新兴里有敌一个营,所以兵团决定集中80师另加81师242团,共四个团,意图很明显,那就是希望80师迅速消灭这股敌人,然后驰援柳潭里。可一打起来才发现,新兴里的敌人不是一个营,而是一个团,80师打了两天两夜都没有啃下来,第9兵团急的不行,30日,派副司令陶勇率27军全军炮兵前来助阵,这是朝鲜战争初期,唯一一次我军炮火强于敌人的战斗。
志愿军炮兵
在炮兵的帮助下,80师在1月2日才把包围之敌消灭,一战下来,减员达三分之二,已经被打残了,驰援的事只能做罢。
在战斗中,情报的重要性,大家都明白,在柳潭里情报说2个团,实际4个团,敌人兵力增加1倍,在新兴里,情报说1个营,实际一个团,敌人兵力增加3倍。我不知道当时第9兵团是如何获得这些情报的,中国军队向来非常重视情报工作,很少出错,尤其是关键情报,可第9兵团的情报出错了,还是关键情报,不是一次,而是两次,这让人无法理解。
柳潭里的敌人并非无能之辈,陆战7团团长是霍默·利兹伯格上校,是经历过二战的老兵,以职业军人的直觉,预感到了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即将开始,27日下午15时,他命令部队停止进攻,转入防御,以10个步兵连环绕柳潭里,建立起环形防线,在柳潭里东南地区开设炮兵阵地,由炮兵第1营营长哈威·菲汉中校统一指挥,炮口全部指向利兹伯格认为威胁最大的西方和西南方。
79师的进攻不顺序那是肯定的,伤亡巨大也是必然的,可一战下来,五个营没了,那可是1个团又两个营,半个多师的人马,就算是敌人有防备,敌人有飞机大炮,火力强大,我军装备落后,也不至于伤亡如此之大,这其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因。
战法落后,伤亡惨重
研读史料,我发现第9兵团的战斗减员(因冻死、冻伤等非战斗减员不算在内)远远高于西线各军,新兴里一战,战斗减员4300余人,加上非战斗减员,总计超过三分之二,80师被打残。据战后统计,整个东线战斗减员17000余人,加上非战斗减员,总共超过5万人,一战下来,第9兵团元气大伤,不得不转入长时间休整,直到第五次战役才重返战场。
那么第9兵团为什么战斗减员如此巨大呢?
第9兵团是第三野战军的精锐,在解放战争中敢打,敢拼,一声令下,全员出击,常常以密集队形,发起集团式冲锋,这种脱胎于二战的老战法,在现代兵器强大火力面前,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伤亡。陈毅老总受不了,多次强调不能这么干,要学习三三制战术,但由于种种原因,第三野战军没有学会三三制战法,集团式冲锋仍然盛行,在攻打金门岛的战斗中,整整9000余人,倒在了冲锋的路上。
撤退的联合国军
在朝鲜战场上这种情况也在不断地上演,第9兵团许多部队,常常以排级规模发起冲锋,多数情况下成了敌人机枪下的冤魂,最悲惨的一次,整整一个营发起冲锋,几分钟之内,战士们全部倒在冲锋的路上,他们都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和队形,整整齐齐,一眼看过去,仿佛他们仍然在冲锋。
战后,陆战1师的老兵回忆,冲锋的志愿军战士像麦浪一样,一浪接一浪,看不到尽头。
远水解不了近渴
从11月27日开始,到12月1日柳谭里的敌人开始撤退止,79师和59师苦战数日,志愿军战士虽英勇顽强,但从战略上看,意义不大,歼敌已不可能,阻敌自然也失去意义,但第9兵团为何不收兵呢?
当敌人开始撤退时,新兴里战斗接近尾声,80师已无支援的可能,第9兵团只能让26军上,于是12月1日,下令26军火速驰援,当时的26军距长津湖战场还有上百公里,接到命令后,立即上路,一路上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,紧急奔赴战场。
12月1日,陆战1师突破20军防线,开始南撤。9兵团指挥部下达死命令,20军、27军不惜一切代价,拖住敌人,延缓其行军速度,为26军争取时间。
3天,22公里,平均1小时只走300米,柳潭里的美军在志愿军的层层截杀下,伤亡惨重,饥寒交迫的志愿军战士完全是凭着意志在战斗。
然而,远水解不了近渴,12月4日,从柳潭里撤退的美军,到达下碣隅里,两处敌人汇成一股,而此时26军还在奔赴战场的路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5-01-23长津湖战罢,第9兵团总结说犯了俩错误,其实他们还犯了一个错误
